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37:14
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。
[15] 身心虽然是合一的,但又有主次之分,只可说心是身之主,不可说身是心之主,这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。不得志,独行其道[7],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[8],也是这个意思。
心的根本意义就是生,由生而有情感,有意志,生其心(借用佛家语)即是生其情,亦是生其意,情与意本来就是由生而来的,只是各人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。当问到何谓尚志时,孟子明确提出了仁义,这也是对孔子志于道的一个解释:道不是别的,就是仁义。意用于读书,即读书为一物。[16]《大学章句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此便是知行的本体,不曾有私意隔断的。
由此可见,人情也罢,声色也罢,都是情感范围以内之事。必有欲行之心,然后知路,欲行之心即是意,即是行之始矣。如果变成知识、说话、悬空的思索,那就是支离决裂、错杂纷纭。
正因为如此,刘宗周又将意志称为意情,以表明意志对于情感的隶属关系。[27]《传习录中》,《阳明全书》卷二。故提起诚意,用致知工夫,庶几所知不至荡而无归。从另一方面讲,儒家也承认人心之不同如面,就是说,各人都有各人的心理活动,只要不是关涉道德问题,应当是有自由的,这种自由就是意志选择的自由。
进而言之,朱子以理(心体)为主宰,阳明以良知为主宰,都要说明人是道德主体。[31] 这是阳明关于诚意之学的一次最完整、最系统的论述。
但比喻毕竟是比喻,只能取其义。总之,未明大道,非认贼作子,则认子作贼。从一般意志而言,所谓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,比如好好色,恶恶臭以及鱼与熊掌之类。人的一切实践行为都是由意志决定的,意之所在便是物,即只有在意志的作用下一件事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事情。
心之虚灵明觉,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,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,谓之意。[16] 这是对意和诚意的一个经典性的解释,后来的儒家包括王阳明,都同意并接受了这一解释(但是刘宗周除外,关于刘宗周的诚意之学,后面还要讨论)。孔子说: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但是,如果细分起来,意和志又有细致区别,这一点朱子曾有说明。
朱子用好恶说明情感,用好好色,恶恶臭说明意志,以此论证意志与情感的关系。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说法,在刘宗周看来,也有问题。
孔子也讲意,但主要是指主观意见或意测,并不是指意志。因此而得到的,是一种自谦,这个谦是快乐、愉悦之义,既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,也是一种意志的自由。
但是,在儒学的发展中,意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并和道德意志的关系越来越接近了。由于不是按照外在的规范去实行,而是出于内在的德性,按德性而行,因此,人的意志行为完全是自主的行为。意用于听讼,即听讼为一物。[47]《商疑十则答史子复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而儒家强调的,则是主体情感生命的意向性,未发状态的情感,其本身就是有意向性的,发而为情,便相应地有了意志活动。正因为如此,仁被认为是心之全德。
比如事亲这一物,就不是一般的生活供养,而是温亲定省一类的仁孝之举。从动词讲,道者行也,即行走之义,但不是一般的走路、行路,而是实行、践行之义。
曰:何谓尚志? 曰:仁义而已矣。圣人教人,必要是如此,方可称之知,不然,只是不曾知,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。
但他用情感说明意志,这就同其他儒家没有什么区别了。但就一般情形而言,他是主张将二者统一起来的,这种辩证关系,正是阳明诚意之学的一个特征。
从道德意志而言,情形就不同了,这是儒家最重视最强调的,所谓诚意之学就是指此而言的。意志也是有心理基础的,意志的心理基础就是道德情感与欲,意志的特点则是表现人的目的性,最终要实现某种自由。圣贤教人知行,正是安复那本体,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,故《大学》指个真知行与人看,说‘如好好色,如恶恶臭。且子食志乎?食功乎? 曰:食志。
[38]《商疑十则答史子复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路歧之险夷,必待身亲历而后知,岂有不待身亲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。
天地生生之理、生生之意,是儒家情感哲学与意志哲学的基本前提,刘宗周的哲学也不例外。盖性情之名,无往而不在也。
胡塞尔的意向学说是观念论的,更确切地说,是本质论的,他所要还原的本质,就是主体认识观念的意向性。不能无不善不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,不是必然地说,也不是应然地说,而是实然地说,其意是,按照心之本体,其发动应当是善,不能不是善。
如果没有情感需要和动机,意志从何而来?这种所谓先后的关系,不是从时间上说的,而是从心理结构的层次上说的,由于情感处于更基础的层面,因而决定了意志的活动。有知而后有意,无知则无意矣,知非意之体乎。见好色属知,好好色属行,只见那好色时,已自好了,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。二、情感虽然决定了意志,但意志又是有主向的。
心意之辨明,则性情之辨亦明。那么,退而求精于心是不是正确呢?也不尽然。
当时有人批评儒家太迂腐,只讲道德意志一类大道理,并不能解决吃饭问题,正是为了批判这种实用主义,孟子才说出这一番道理。支离是离开了道德意志,另外叉出一支,变成向外求解。
这正是中西哲学所以不同之所在。朱子云,‘意者,心之所发,是以念为意也。
发表评论
留言: